风筝误(民国AU)(六)

第六章

简介:踏莎行

***

宣统二年(1910年)除夕之夜,整个西关一带的商肆,都听见了惊天动地的爆竹声,直到午夜方停。

有外国来的商船,不知是什么规矩,好奇询问,被问的答道:“那是万代商行的爆竹,破旧迎新。”

“万代商行?以前从未听过。”

“就是原先的万冠酱园,已开到八家分店,因进出货物需要,便自己办了商行。”

“去年不是还听闻要破产?”

“这就要从一年前讲起了。”

一年前,华港生用一封信,切断了与自己想象中勾勒过无数次的新世界的一切联系。

命运——是他自己——手起刀落。从此,新世界和他再无瓜葛。

现在,他要面对闻所未闻的债务,病倒在床的父亲,各有难处的债主。

从前他喜欢看戏——戏里头有的是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生死死,恩恩怨怨——看时只觉得新奇,却不知有一日,自己也变了戏中人。

“请给我十日。”他对所有人说,“十日之后,我一定给大家一个交代。”

十日之后,关于“调处息讼”的茶会,在南华路的三如茶楼举行。

南华路临着珠江,茶楼厅堂既高且深,四面长窗通风,凭栏可见开阔江面。

万冠酱园第三代的年轻老板,穿着青色杭纺长衫,玄色缎鞋,安静地坐在茶台边——那是张极大的花梨木镶大理石台面——上首端坐着公议人,另一边是债权人代表。

与他脾气倔强的父亲不同,华港生身上呈现出某种温柔而忧郁的特质——单薄的身体,单薄的眼皮,长睫毛朦胧地遮住眼睛——但他抬眼看人的时候眼神清亮,神态稳重,又让人不敢轻视。

最特别的是,他没有辫子。短短的发茬有种与他自身温和气质极为矛盾的叛逆感。

所有人都在想,这么大一笔债务,这么年轻又这么没有经验的一个少爷,能得出什么法子呢?

广东民间, 以“调处息讼”解决债务纠纷的传统由来已久——民间宗亲、 地方士绅都可出面调解,行会亦可通过 “同业公议”加以调处——调处无效,才有官府介入。但因官商隔阂、钱债讼案无法可依,执法不力,愿报官者寥寥可数。

多数时候,广东人更愿意相信族人、亲邻、乡保,和约定俗成的习惯。

第一种,是“摊帐”——债务人负债过钜,以所有财产摊还,谓之“摊帐”——也就是破产还债。多数允许债务人“酌留财产,以资养赡”,然后将余产和盘托出,由债权人公议分配。

若债务人财产不足偿还全部债务,评议员会斟酌两方情状,使债权人作可能之让步——所谓:两造各让一步,以求事理之平。

但从债权实现来看,“摊帐”通常以债权人亏损、不得不接受减成折偿的方式了结债务。

“所欠款项,共计一百二十万,债务人质押资产合九十六万,下欠廿四万,主张免息减成……立“兴隆字为债务停止契约”(等到有钱后,再行偿还)。”

第二种为“期条 ”。

“……因一时不能偿清,着先交付四十万,其余八十万另立偿还债务期条,准予债务人续行开业。期条以十年为期,每年按八万分还,归为破事不能有息(作为破产债务,不能有利息),是为让利不让本,债权人着债务人将原本归清即可。”

“……”

话说到如此地步,债权人代表都明白今次折本到家了——但也知道公议人所说皆是实情——毕竟比起信誉破产的铁路公司,这样的处理已经算是有纹有路。

在四周嘈嘈切切的低语声中,华港生慢慢站了起来。

“以上都是惯例,但我还有一条路,不知是否可行。”

公议人向他伸手示意。

 “你且说来听听。”

“咸丰元年(1851年),先祖父于佛山福贤路购房20间及空地,起始创业,至今已过五十年。”

座中诸位听见又是华氏祖先创业史,差点打起哈欠——这个故事老华已经讲了无数遍,众人耳朵都磨起了茧。

但他只说了这一句,便低头在衣袋里抽出一份簇新的折页来。

“我简要讲一下近二十年的发展:同治十三年 (1875),花银8000两于福禄路置地六亩余,并房四十八间,此为第一次扩大规模;光绪二十年(1890),18000两购入福宁路土地9亩余,专事生产双酱;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永安路购买土地5亩5分,作为晒酱场,以补福贤路酱坊晒场之不足……”

“……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酱园总资产657613两,有酱缸3000只,年产豉油1943缸,豆酱面酱(双酱)216缸,米醋30缸。年收达896462两。”

收起折页,他又在茶台下拉出一个黄杨木箱子,拔去铜锁——里面是一本本毛蓝布面的簿子。

“这里是自光绪二十九年来,酱园各项财务收支,年盘总目,历年分彩。可以证明,五年来酱园盈利逐年增加,刨除各项开支,平均每年都比之前年增长近一成之多。”

两个伙计将打开的箱子搬到茶台之上。

中国传统商号向来有不公开内部事务的习惯,像他这般将一应账簿通通摊到桌面上来的,前所未闻。

现场气氛却安静了许多,或许是看到了这位少东家的诚意,大家屏息静气地等待着他说下去。

“当下民间经济有个矛盾:有钱者无生意可做,精工艺者又缺资本。手中有闲财的所投无非是典当钱庄, 贩鬻百货。凡此各业, 又因趋之者众, 无大利益, 或且折本。”

 “而酱园行业,虽然投资大,但风险小,利润高。近年来许多行业都受洋货冲击,酱业却并无相应洋货与之竞争,反因为出口更见增益,可说是极佳的投资选择……”

他头先还说得有些小心谨慎,越到后来,语气愈发笃定,眼睛也越来越亮。

“我的提议,便是将所欠付款项转为酱园商股,依大清《公司律》第 25 条*,以库平银十两为一股,合计作十二万股。此项股本于大清银行开户,并随给各股东股本执照一纸,同银行存折为凭。每年盈余,分作十三股, 提三分作公积, 其余皆归各股东照股分利。”

“至于股本利息,定为一分官利, 另立利折。各股东带股本执照,可按季支取。”

终于有人发问:“我们又不参与经营,股东权益如何保障?”

他点点头说:“这一点我在招股书中有写明,每年分春、夏、秋、冬四期结账, 以西历三月底为首期, 六月底为二期, 九月底为三期, 十二月底四期。每期清帐,都有股东大会, 由总行将四期之账汇总交由会议,保证一应账目清楚明白。” 

他从袋中掏出事先备好的招股书,态度郑重地一个一个呈上。

“招股书中说明,先以一年为期,若是一年内不能兑现招股书上之承诺,破产摊帐,绝无二话。”

“但我相信,以目前盈利趋势来看,五年之内,连本带息即可还清。届时各位股东或者退股,或继续入股,或添股,悉听尊便。”  

堂内静了片刻,响起鼓掌声。

“好。一口气竟敢集股一百二十万,就连当年大清轮船招商局,也未有这么大手笔。”

说话的是上座的公议人。

江孔殷,南海望族,废科举前最后一届进士,曾任翰林编修,人称“江太史”。(注:粤人谓点翰林者为“太史”)。

请他做公议人,是财叔的主意。

“光绪三十三年,岭南盗匪为患,朝廷钦放江孔殷广东清乡总办。及至返粤,他联合士绅以铁腕手段剿匪,大杀三合会众六十日——最多一日连杀108人——盗匪之风因之得以压制,江太史威名响彻岭南。”

此人个性慷慨不羁,广结三教九流,身份亦绅亦商,是广州政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所以有太史公坐镇,场面应该不会出大乱子。”

江孔殷慢慢翻看招股书,未几发问:“你这,算公开招股么?”

华港生愕然抬头:“啊?”

江孔殷又说:“如能公开招股,那便最好。”

楼梯上突然响起来吱吱呀呀之声,有人正在上楼。

竟然是每次见面都没给过他好脸色的梅映雪小姐。

梅映雪今日穿一身旗装,头发整整齐齐梳在后面,像个女学生——他想起阿青说过,阿雪其实读过书,还是有名的书院。

广州风气开通,女子读书并不出奇,只是她偏爱唱戏,还唱成了角,就只能说是梅家对这个独女过分娇纵了。

“听说有人招股,我代表父亲前来投股。”

她向他走过来:“十两一股可是?我入两千股。”

华港生还在惊诧中。

她又说:“需要律师么?我带来了。”

招股的事情得以顺利进行,一是亏空过半的广东铁路公司股票早已形同废纸,而摊帐与期条之法都亏蚀甚多,远不及他提出的条件诱人;二是梅映雪这第一注两千股带了个头,除去两名因是同钱庄借贷买股票的人收回各自款项之外,其余人都签约入股。

西关的报馆也不知如何得知消息,来了不少记者拍照,说是记录民间第一次大规模招股。过后他买了《广州总商会报》及《羊城日报》回来看,照相中所有人均咧开嘴笑,只得他神色凝重,眉头不展。

但他终于还是睡了这十天来的第一个好觉。

回过神来,他又准备了礼物,带了全帖,去一一拜谢相关各人。

“这次你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江太史笑说。

他苦笑:“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那也不简单了,古往今来成大事的人,哪个不是有点运气,又得贵人相助呢,最要紧还是你自己醒目。”

宣统元年(1909年)的十月,对华港生而言,是受命于危急存亡之际的秋天。

10月2日,中国自建的京张铁路通车,全长380华里。主持修建者——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正是三十年前的留美幼童之一。

两天之后,铁路大臣张之洞殁于任上。这位毁誉参半的晚清名臣身后掀起的滔天巨浪,改变了无数人的一生,也包括华港生。

只是他没有想到,在那以后,还会有更多命运的激流等着他——而这一次,竟是所有关口中最平稳度过的。

这一年的年底,所有股东都收到了分红——近乎异想天开的招股计划让酱园不但起死回生,更扩大规模,成为业内翘楚。

广东商界的前辈这样说道:”万冠的振兴,是赌出来的。”

不管愿不愿意,他莫名其妙地成了一颗商界新星。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公历平年,共365天;农历无闰月,共354天,是无春之年。

很多事情在这一年发生。

正月初三,广州东北郊燕塘新军军营三千新军起事,旋即被镇压。

次月,沿江路的襟江楼开业,以女伶唱戏闻名羊城。

3月7日,霍元甲的学生陈公哲等人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首批会员73人,在日后成为反清骨干。

与此同时,新的大舞台又在东堤破土动工。新舞台设有两千多个座位,外形模仿上海天蟾大舞台,重楼复阁,极之富丽堂皇——但这座大舞台,终没有等到完工的那一天。

4月23日,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震惊全国。

6月5 日,官商合办的大型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宗旨是奖劝农工,振兴实业。万冠作为广东省农工商界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展会。

那也是他第一次去到南京。

9月14日,报纸刊登了霍元甲去世的消息,此时距精武体育会创立不过半年。

10月1日,广九铁路在罗湖举行英段通车典礼,自此,从香港到广州的旅客,都可以从九龙登上火车,途经油麻地,沙田,大埔,大埔墟旗,粉岭五站,再由罗湖过关。*(注1:中英商定,以罗湖桥中孔第二节为界,分为华、英两段,英段铁路从九龙尖沙咀到罗湖桥,中段铁路从罗湖桥至广州大沙头。)

这一年,立宪呼声越来越高,各省请愿此起彼伏, “革命”之势如火燎原,大清江山岌岌可危。

只得广州,依旧是灯红酒绿的广州。

内阁立宪就如台上大戏,谁上了台,谁下了台,左不过角色行头换来换去。

闹革命也罢,不革命也罢,广州人戏照睇,茶照饮。

东堤夜夜笙歌,日日箫鼓。戏台上的红伶,穿着金翠迷离的戏服,“呛呛呛呛”登上舞台,把靴底一亮,水袖一甩,便赢得满场彩。

只是他许久没有去戏院,也没再听过阿青的戏。

转眼便是除夕夜,家家户户照例张灯结彩。

他正站在院子里招呼人挂灯笼,听见财叔唤他:“有人找你。”

前院立着粉妆玉琢的一个美人,黑色大氅,银色簪子闪闪发光。

“阿青?”

阿青转头看着他笑道:“今天除夕,陪我行花街好不好?”

广州人爱花。每逢年暮,双门底的年宵花市从小年夜(腊月廿四)直到除夕,开足六天。岁末新年逛花市,是过年不可少的习俗,雅称“行花街”。

这一夜城开不闭,任人进出,到处充满烟火香味,油味与酒味,在这些温暖迷人的香气间,流动着烟雾与笑语欢声,孩童成群结队提着灯笼游逛卖懒——满城都是这样的孩子,东边到东山,南边到长堤,西边到黄沙,北边到观音山——一路走一路唱:“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

时有焰火升空,灿若星河,如明如灭,映出一个火树银花的不夜天。(*注2:卖懒是广州旧时习俗。在年三十,小孩子会提着红灯笼出街去边走边唱“卖懒”, 取意把懒惰卖掉,求得来年勤快。)

此时的双门底人山人海,灯火盈市,桃花、吊钟、水仙、银柳、腊梅、菊花、剑兰、山茶、芍药、金桔……挤满城根街衢,如云如霞,弥望不绝。岁末寒风吹来,人影、花影、灯影纷纷摇曳,灯月交辉,花香袭人,一时间令人分不清春夏秋冬,幻境现实。

广州的天气,再冷也不过如是了。

但听说美利坚不是这样,那里到了冬天,全地结冰,雪落三尺,要生火取暖的。

他的思绪突然就飘飘摇摇,不知飞向了何处。

有人在说:“这株桃花真的好衬你。”

他回头,阿青站在一株桃花下。桃花开得鲜艳,像一片红云,映得她脸颊绯红。

“你看对吧?”花店老板又说:“桃花添运,我保证这是整条街最靓的桃花……”

他买下了那株桃花,让人送去八和会馆。

除夕下半夜,雾气从江里蔓延上岸。会馆门楼白茫茫灯光下,立着一个高挑的身影。

梅映雪看着阿青上楼,然后回过头来对他说:“我们可否借一步说话?”

她戴了一顶有面纱的帽子,雪白的脸在黑色网纱背后显得朦胧,红棕色瞳孔蒙着一层薄雾。

他没有想到梅映雪竟会有求于他。

虽然于情于理,他都十分愿意相助,但她请求的内容还是令他有些诧异。

“你说?让我娶……阿青?”

“不是真的,只是走个形式。”她双手交叉,似是十分为难。“权宜之计。”

“那是?”

“有人要纳阿青为妾室,阿青不肯……为了拒绝他,便说她早就定了亲。”

“是什么人?”

“现任广州将军。”

广州将军孚琦,时任广州副都统,署理广州将军,实握粤桂驻军大权,其品秩仅次于两广总督。

在旁人看来,广州将军要纳一个女伶为妾,实在是寻常不过。

他低头沉吟,又听见梅映雪在说:“我知道这件事比较突兀,你可不可以走一个纳妾的仪式……”

“不,“他抬起头来正色道,“这事我应了。”

“既是婚娶,自然要堂堂正正,三书六礼,不能委屈了她。”

“我会以正妻的仪式迎她进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婚事,老华倒是欢喜得很,也丝毫没有对他们的“私定终身”有所介怀。

阿青父母都已故世,八和会馆就是娘家。两家缔姻,用的是”金玉如意传红”——男家用金玉如意压帖,女家用顶戴压帖——提亲,问名,订婚,随后是过大礼,派喜饼,定下嫁娶之期,又在报纸上登载消息。

联姻的消息连刊数日,整个广州城都知道了这桩喜讯。

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做的理由。

似乎从放弃留学那天开始,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了他今后的路——继承家业,结婚,生子,再将这份家业延续下去。

认命吗?也没有什么不好。

只是,今年他已廿三岁,说亲的媒人络绎不绝,都被他以事业为由推掉。

怎么可以同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女子度过一生?

这是他面对这巨大的命定波澜时,最后的一点挣扎。

他也说不清楚,这是在帮阿青,还是帮自己。

——用一个昭告天下的形式,断绝其他的一切可能。

从此他们都拥有了,不被人侵扰的自由。

婚礼定在三月廿九,公历4月27日那天。

广州迎亲向例是日中或午后。正午时分登轿,一路鼓乐喧天,又经历拜堂谒祖,三跪三叩,各种繁文缛节,等到了开席的时辰,已经是申时末尾,暮色将临。

所有人都听到了那声巨响——像是平地一声惊雷。

在那之前,其实已经隐约有枪炮与螺号声传来——先是某一处,接着在广州城的四面八方——次第响起。

既然是良辰吉日,想必这天办喜事的不止一家,所以四处鸣炮也未可知,大家这样想着。

可不能耽误了拜堂成亲的大事。

但那巨大的轰响震得桌上的杯盏都跳了起来,地面也似乎在摇晃。

有人跑到厅外观看,发现东南方向的天空闪着不祥的红光。

“打仗了,打仗了!革命党攻进总督衙门啦!”出去打听的人奔跑着大声发布消息。

辛亥年三月廿九日,公历4月27日,一支仅仅一百多人的队伍冲进了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仓促逃往水师提督衙门。

他们那天看到的红光,就是焚烧总督衙门的大火。

而在那个并不寻常的夜晚,人们照例完成了一系列乱七八糟的繁琐礼仪,开始送入洞房的流程。

一根大红绸缎带子,一头是新郎,一头牵着新娘,身后簇拥着来自佛山与广州的七亲八眷。

从拜天地的厅堂至洞房,要经过一个花园。长的巷道,高的山墙,园内花草依照着佛山老屋的格局种植,栀子,茉莉,白兰,素馨……院中那株钟花樱早已过了花期,但他还是习惯性地抬头望向树梢。

远处此起彼伏的枪声与炮声,像旧历年的爆竹连绵不绝。身边是依然没有停下来的鼓乐之声。

他眯起眼睛,似乎看到了火焰、硝烟和血色,听到了厮杀声,爆炸声,木头的破裂声,大厦的崩塌声。

在被火光映红的天空下,一个人出现在长长绵延的山墙上。

忽明忽暗的亮光勾勒着他黑色的修长身形——山墙高低起伏,他却似乎如履平地——像一只矫健的豹子,向着花园的方向,奔跑过来。

仿佛是在梦里。他站在樱花树下,抬起头,看见繁花丛中闪亮的孩子的脸。

他想唤他名字,可是发不出声音。他伸出双手,想要把那只风筝——那薄如蝉翼的蝴蝶——接住,风筝却飘飘摇摇着,又回到了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到变成天空中又黑又小的一点。

那个人,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最后他站立在高高的院墙上,微微俯身,像是要跟他打招呼。

一道雪亮的白光突然划过夜空。那黑色的身影晃动了一下,一头栽了下来。

风筝从空中落下。

他本能地伸出双臂冲了上去。

冲击的力量使他踉跄着坐在了地上。

浓烈的血腥气,枪弹的硫磺味,被火烧过的焦土的味道。

风筝落在他怀里。

那样轻,一点声音都没有。

***TBC***

作者说:拖了半年,阿培终于出场啦。

风筝误 (民国AU)(五)

第五章

简介:多歧路

***

剧场四壁红墙飞金,正红色丝绒帷幕分开两边。锣鼓声中,云板慢拍,胡琴咿呀,虎度门开。

台上明晃晃如镜的灯下,走出来箭袖蟒袍的少年王爷。

一个亮相,看向台下,眼睛澄亮笃定。粉白的脸,艳丽五官,鬓若刀裁,目如点漆。

华港生有些恍然。这哪里是六年前汾江河上,那怯生生的瘦弱少年?

这出《十三岁童子封王》,说的是苏有德救驾有功,十三岁获封为王,游街时路遇拦马鸣冤,因得寻到生身父母,又将当年谋害父母奸人法办,终于合家团圆,皆大欢喜的故事。(《十三岁童子封王》为光绪–宣统时期的新戏)

此时此刻。

她不是风尘夜奔的红拂女,她是少年封王的苏有德。

散场时分,全场鼎沸,她在台上谢幕四五次,如雷彩声由四面八方涌来,淹没一切。

华港生兴奋地拍红了手,“走,我们去后台!”

阿柴没反应过来:“去后台?”

“见一个老友。”

到得后台,他又觉得自己行为似乎有些孟浪,不禁顿了一顿。

后台帘子一掀,出来一个梳辫子的青衣小丫头,脸蛋红红,手里拿着团扇。

“你们找谁?”

华港生恭恭敬敬作了一个揖,“我找……我找……”手举在半空中,才想起自己竟然不知道她大名。

 “阿……阿青……小姐。”

又补充了一句,“我们是旧相识。”声音十分之没有底气。

小丫头用扇子遮住嘴,笑了起来,“小姐?从来没人这么叫过她——上次倒有位小姐说自己是她订了娃娃亲的未婚妻——是不是旧相识,等我问问,你且报上名来。”

“我叫……”突然想起,其实当日阿青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

说话间后台接连来了几波人,一时又是谁家的太太送燕窝,一时又是谁家小姐送鱼翅——作为扮帅的文武生,戏迷多数是些太太小姐——站在这花团锦簇中间,华港生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万一认错了人呢?万一她忘了呢?万一她记得可是不想认呢?

也罢,不要等小丫头去问了讨没趣,自己早早撤罢。

正踌躇间,里面一个娇滴滴的声音传出来,“外面什么人啊?”

这声音婉转动听,却隐隐有种威慑,他觉得好似轰隆一声,晴空打了一个响雷。

所有人都看着那道蓝底绣金花的帘子。

后台走出来的人,漆黑长发垂在腰间,一张瓜子脸有红有白,两腮色如明霞——是落了半妆的花旦,依旧美艳万分。

最特别是她的眼睛,不是纯黑,红棕色似猫儿眼,闪着烁烁的光。

华港生几乎在一瞬间就感觉到了,这不是个好相与的角色。

好看是真好看,厉害也是真厉害。

在这时候,女郎也看着他,似笑非笑:“请教先生大名?”

“我叫华港生。”他说,“我找阿青。”

阿青果然还是那个阿青。卸了油彩,穿了西洋男装,颀长身形如玉树临风——难怪一大票太太小姐为她癫狂。

她由衷欢喜,拉住后台出来的人介绍:“阿雪,这是我恩人来的。”。

叫阿雪的女郎收敛了眼里的光,对他轻轻点头,笑得矜持而优雅。

“没有你,就没有我今日。”阿青一直看着他,眼睛发亮。

华港生觉得受之有愧。“其实,真救了你的人是阿培啦。”

“在我心里,你俩原是一体的。”

一体?华港生的脸没来由地红了。

阿柴偷偷扯他衣角,“你知道,那位姑奶奶是谁吗?”

华港生摇头。

“梅映雪啊,人称梅姑。不过,她喜欢别人叫她九姑娘。”

梅映雪是谁?他似在报纸上见过。世家小姐,备受娇宠,离经叛道,偏爱梨园,票友票成正旦,也算今古奇观。

她看华港生的眼神很是奇怪,目光中如有芒刺——每次扫过来,华港生都觉得面上阵阵刺痛,不自觉摸了摸脸。

但他乡遇故知还是值得庆祝的,再说他还要兑现给阿柴的承诺——吃一次“满汉大全席”。

“那不如,一起食饭?”

广州人信奉“食得系禄,着得系福”,即管时局动荡,世界天翻地覆,也阻不住广州人吃喝玩乐——长堤一带,是有名的花天酒地一条龙,入夜更是人流不息——而他们去的贵联升,尤以满汉席最为出名。(就是满汉席,没有“全”)

那一天贵联升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难搞的客人。

“红烧包翅……不要,燕窝羹……不要,这东西天天有人送,阿青已经吃腻了。”

“海参不要,多吃生痰。”

“百花鸡此时有么?……”(百花鸡其实没有鸡肉,是鸡皮酿虾胶——清远鸡起皮拆骨,小河虾剥壳取肉,手工打成虾胶,在鸡皮里酿河虾肉。配菜春夏为夜香花,秋冬为白菊花)

“鲈鱼正当季,蒸两尾吧——阿青一个人便吃得一尾。”

“膏蟹生炆,蘸料除去浙醋,再配一碟鲜橘肉——只要郁南的砂糖橘。”(膏蟹蘸橘子是万宁吃法,郁南砂糖橘最好吃)

“阿青爱吃西樵家乡的小菜,有一款嫩豆炒虾仁一定要做——取鲜嫩荷兰豆去壳,只拣里面的豆来炒虾仁,不过虾仁她也是不吃的,只吃豆。”

……

负责点单的企堂边听边记,腊月天气,额上还阵阵冒出汗来。(企堂:服务员)

“我哪里有那么刁。”阿青终于飞红了脸。“是你太讲究。”

“你不讲究吗?你连吃雪糕都吐渣!呀,你最近控制身型,这个伊面就不要了。”(冰淇淋登陆近代中国具体时间不可考,大约为清末,因为清末医书《伤寒新论》提到过冰淇淋吃太多有损健康)

“我不,我就要吃伊面。”

“好了好了,你开心就好。”

她对着阿青时,那眼睛里便都是白月光了。

直到送了两位小姐转回来,华港生依然不太明白,梅映雪到底对他有什么误会。

虽然他冒冒失失跑去了后台,可是也并没有真的闯入啊。

也许全女班的后台,就是不欢迎男子?*(注1)

“阿贵啊,”阿柴若有所思道:“阿青似乎对你很有好感呢。”

“是吗?”

“但是,梅姑娘好似不太喜欢你。”

“啊?……”华港生不禁无语问苍天。

但阿柴并没有继续话题的意思,他兴冲冲拉着华港生去坐船渡江,“带你过过夜生活!”

什么是夜生活?

一座四层西式屋宇,大门有帘子垂下,遮挡屋内情形,门外悬挂银牌,灯箱由红绿黄三种颜色的钨丝灯组成,夜色中闪个不停,光怪陆离。

入得门内,仿佛进了另一个世界,通顶大厅有上千平之阔,四壁灯火通明,厅内摆设几十张台,许多人围住台子,华洋杂处,老少兼有,这边厢高呼“买定离手“,那边厢骰子摇落不绝,又有扑克台,弹子机,呼喝之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名曰俱乐部,实为赌馆。

若不是亲眼得见,他也不知道世上有这么纸醉金迷的场所。

阿柴却拉了他满场飞,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不要这么迂腐啦,官府都明令开赌,你来也算增长见识。”阿柴向他挤眉弄眼,坐在一张扑克台子前,对荷官打了个“飞牌”手势。(飞牌:“Freehands”,进入中国后简化为 “Fee”,即:荷官自己走牌,赌客不押只看,根据“庄”“闲”的胜负走势之后再决定下注)

飞牌飞了十多个来回,阿柴开始下注,先赢两把,又输一把,之后连赢六局,台上筹码渐渐堆起来——他那张台子瞬时便添了不少看客,跟住下注,吆三喝四。

眼见阿柴似走了鸿运,加注的人也越来越多,华港生看了一会,觉得十分无趣,便起来四处走。

环绕大厅二三楼围廊也遍布赌台,廊柱之后又是一间一间的包房,他靠在二楼栏杆上,低头看下去,只见厅内人头攒动,像极了幼时见到的,往湖中丢一个油饵便涌动而来的鱼群。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后背突然有人轻拍他肩膀,转身一看,是一张似曾相识面孔,弯眉长眼,面容饱满,但脸上留了把大胡子,又显得陌生。

 “你……”他脑中灵光一闪,正要叫出名字,那人却比出一个“噤声”的手势。

他会意地笑,压低声音:“克强兄几时自东洋回来的?”

 “三日前,你怎会来此处?”

华港生手指楼下,“陪朋友一起。”

大胡子环顾四周,低声说:“进来坐。“

他们进入一间包房,里面与外边气氛又有不同,厚厚的门阻隔了嘈杂人声,发牌荷官与座上客人,都保持缄默,所有目光齐齐望向他。

在座都是年轻人,个个眉清目秀,神清气朗,一看便知是斯文人。
但他却嗅到一股杀气。

大胡子摆了摆手,“自己人,信得过。”屋内气氛才放松下来。

一个男人开始发言,“我不同意,此人巡视西沙,未费一钱自倭人手中收回东沙岛,是个好官。”*(注2)

旁边有人冷笑:“那是大清的好官,镇压起义屠杀志士,他可是血债累累。”那人着洋装,戴一副金丝框眼镜,面孔文雅干净带点冷意。

又有人道:“我倒是觉得,似乎还可争取。”

众人争议得热烈,并没把他当做外人。

直到大胡子拍了拍他肩膀,又带他出门。

两人站在门边,大胡子对他说:“在座的兄弟,都是同盟会成员。”

这个名字他自然是听过的——在城墙的告示上与众多市民口中,他们有另一个名字:“luan*dang”。

有人为了不相识的同胞牺牲生命,同胞却未必领情。

他静默了一会,不知道应该继续问些什么,只好说:“我十分佩服。”

大胡子笑一笑,又说,“我还记得你说过什么。我相信你也会是我们盟友。”

他想了想,决定问出心中疑惑:“你可否告诉我,同盟会最终目的是什么?”

大胡子一字一顿,似斩钉截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民国?”

“人民的国家,我们不要皇帝。”

“会流血,会死人,对吗?”

“世上没有不流血的革命。”

“不成功便怎样?“

“不成功,便成仁。“
 华港生听得浑身一震。过了片刻,才肃然道:“我其实不懂得你们的革命。但若有需要的地方,你只管开口, 一定尽我绵力。”

他们在楼梯口道别,互相拱手。“保重。”

走下楼回头,见那人依然站在楼梯上,映着身后灯光,有天神一般的气势。

“阿贵你去哪里了?”阿柴气喘吁吁地找到他,“哗!脸色白雪雪——输钱了?”

华港摇摇头,无可奈何地笑,“你当是你?”

“有赌未必输嘛。”阿柴嬉皮笑脸。

华港生叹了一口气。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谁人又知,这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有人醉生梦死,有人舍生取义。

转过年来便是春天,白云山上的浮云时聚时散,校园中的木棉花开了又落。

阿青每周都会遣人给他送来戏票。他有时会去捧场,但多数时候,只能送去花篮。

夏历六月十一日,旧仓巷凤翔书院发生爆炸事件,有人受伤,被捕入狱——坊间传闻,是革命党自制炸弹筹谋暗杀,刺杀目标为广东水师提督。

报纸上登出杀手照片,赫然正是那日,他在赌馆包房之中见过的洋装青年。

是月,两广总督岑春煊被免职,张人骏继任两广总督。广九铁路正式兴工。

华港生问同学:“现任广东水师提督是谁?”

同学看他一眼:“啊?你可知铁打的提督,流水的总督?两广总督三年换了四任,水师提督这么多年没变过。”

华港生心中暗叫一声不好。

水师提督是谁?此人是大清朝的好官,革命党的死敌,还是阿培的亲爹。

他又想起大胡子那日的话。

“不成功,便成仁。”

他们是铁了心要流血到底的。他们都是他的同胞手足。

可是阿培?又当如何呢?

换做是他,又当如何呢?

这问题并没有困扰他太久,因为他很快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大转折。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冬,皇帝和西太后几乎同时“驾崩”。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西方人称之为平安夜——一个三岁的娃娃登上帝位,年号宣统。

全国服国丧,一切庆祝宴会停止,地保敲着小锣挨家挨户通告:一是三个月不许剃头,二是一百天不许唱戏。

宣统元年九月,北京。秋高气爽,桂子飘香。

华港生走出东城侯位胡同的游美学务处,第一件事便是给家里发了封电报:“已被录取,下旬返家。”(游美学务处主管考选学生、建设学堂、选任留学生监督及管理经费等事务)

时间倒推回到七年前——也就是阿培降落在他院子里的那一年——庚子之变的次年,《辛丑条约》签订。条约规定清政府应向诸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此为“庚子赔款”。

七年后,美国国会通过退还部分“庚款”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费用的法案,庚款兴学计划启动。*(注3)

留美学生考选极为严格,各地层层遴选优秀学生,赴北京学部衙门参加统一选拔,经历七天五场的考试后,最终录取第一届庚款留美生48人。

而他就是那48人之一。*(注4)

去北京参加考试前,阿青来找他。

自从国丧开始,不能唱戏之后,阿青寻他出游的机会便多了起来——但多数时候还有阿雪,独自一人还是第一次。

阿青换了女装——是西洋女子装扮——粉红衣裙层层褶皱如波浪,蓬松卷发上绑了同色的大蝴蝶结,似一朵芙蓉花般俏丽。

他们租了一艘船,去荔枝湾游玩。

船在水中游。两岸荔枝树生得茂盛,熟透的荔枝一挂一挂,犹如千万颗鲜红宝石,倒影在水中晶莹剔透,漂亮之极。

但阿青的脸色更红——她坐在船尾,握着一支桨,与他面对面,双眼一直看住他。

华港生坐在船头,低头望住树荫下绿色水面,只顾用力划船。

“你好久不来看戏了。“阿青忽然道。

“功课繁忙,实不得闲……”

“八月初三是我生辰,你来么?”她继续追问,明眸闪闪。

“我……我那时应该不在广州。”

阿青愕然,问:“你去哪里?”

“去北京参加留美考试。”

“考上了,要去美国吗?”

“那是自然。“

“几时回?”

“讲不定。两年,三年,抑或更长也未可知。”

阿青不做声了。

那船突然失去方向,沿着曲折水道一路漂去,直到珠江之上。

江面开阔,远处传来隐约歌声。

阿青轻轻说:“你可知他们在唱什么?”

“是什么?”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越人船夫唱的歌。”

“山有木兮木有枝。”她低声唱。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一缕阳光自荔枝林间漏出,掠过她绯红面颊。

他懵懂地想,阿青真是很美的,不知道将来哪个有福气的男子能娶到她。

送阿青回去时,她楼下立着一个人,同样西洋裙装,却是一身黑色,头上帽子装饰着长长羽毛,黑色面纱下雪白的面孔美艳绝伦。

她走到阿青面前,捉住她手,问:“怎么去了这么久?”

阿青低头笑一笑:“送别。”她径直上楼去。

阿雪转头看向华港生,脸色冷若冰霜

不知为何,他有些怕与这位九姑娘对面——他总觉得她看他时眼神不对,却不明白敌意从何而来。

九月十五日,被录取的留美学生在北京通过由美国医生为他们做的身体检查。所有人都剪掉了辫子,理成“美国青年人的发型”。游美学务处发给每人置装费银洋250元——可按照自己喜欢的式样定制西服——每个学生都影了相,许多人将照片寄回家去。

返校办理手续那天,礼堂中新生正齐声唱着校歌,朝气蓬勃。

“……韶光几度花娱鸟乐,饱受春风雨,……壮我胸怀,得如昔在,母校光风里 。”

他一颗心也似乎飞扬在这歌声里,激越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回到谢恩里的家,电灯光亮如白昼,把满院花草照得玲珑透亮。老华背对他坐在天井中的一张藤椅上。

他有些惊异,却也十分欣喜——父亲鲜少会来广州。

“阿爸。”

老华转过头来,上下打量他。

华港生短发利落,身上是一套灰色细麻西装,比之长衫更加洒脱俊逸。

“几时走?”

“三日后。所有留学生要到上海会合,在那里办理签证和其他准备,领取船票,集体搭乘去美国的轮船。”

“去吧。”

老华摆摆手,站起身来,将手背在身后走了。

从头到尾他没有说过一句舍不得的话,也不曾叮嘱他保重身体,注意饮食。

甚至没有问过他,金山有多远?要去多久?

之后一连数日,老华早出晚归,有时甚至深夜才回。

出发去上海那日,天将五更,华港生已经站在黄埔港码头,他脚边放着一只手提牛皮行李箱,眼睛在码头上四处逡巡。

昨夜老华说去城外收帐,一夜未回——这种情形以前不是没有,他也早已习惯——但此际,他还是希望父亲能来。

天色渐亮,曙光在东方出现,岸上人群开始依依惜别。

只得他孤身一人。

轮船发出呜呜汽笛声——再过得半个时辰,就要启航——不少人都已上船。

心里正焦灼,听见身后有人大喊:“少爷!少爷!”——是财叔的声音。

连忙转回头——胖胖的财叔正沿着江边堤岸一路小跑过来——他心里一喜,再往后看,却没见到其他人,不禁又有些失落。

财叔喘着气跑到他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钱袋,说:“你父亲有事来不了,这是他给你的。”

华港生接过钱袋,只觉得沉甸甸地,他伸手在里面,摸出一枚金色怀表,讶然不已:“这是我爸常带在身上的,为什么给我?”

“路途遥远,带着防身。”

“可是……”

财叔挥着手道:“你快走吧,莫耽误了。”

华港生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将钱袋中物什统统倒出来看——袋中不止怀表,还有翠镯,玉佩,戒指,有些是母亲遗物,老华曾说过要留给他将来新妇。

他将东西收好,抬起头来,问:“我爸究竟出了什么事?”

财叔面露难色。

忽听见有人说:“阿财,你这样就不对了,这么大件事,你们都不告诉他?”

码头上不知何时出现了几个人。

“他们是谁?”

财叔苦笑:“讨债的。”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

三年前(1906年),广东七十二行商总商会、九大善堂,号聚将粤汉铁路广东段改为商办,向社会公开招股,奉旨督办的张之洞也明确支持——招股原计划两千万元,最后竟超出六百多万,民众热情可见一斑。

随后, “商办广东粤汉铁路总公司”成立;8月,铁路正式开工。

铁路商办开局甚是轰烈,实操却雷声大雨点小——三年下来,铁路修了不到100里——至1908年11月,张之洞不再相信地方绅商能力,开始联系外资银行,并在1909年4月,与德、英、法三国银行团签订了《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借款550万英磅,五厘起息。

此事一出,舆论大哗,民间纷纷抗议。

舆论风波尚未平息,张之洞却猝然离世,由端方接任铁路督办。

“简单讲,华老爷买了铁路公司的股份,听闻已经亏空,现在去铁路公司又讨不回来钱,怕是大家都要血本无归呢。”

“如今佛山的酱园已经质押,广州的分店也岌岌可危。”

华港生问: “买了多少?”

“一百五十万。”

“一百五十万?”他倒抽了一口气。

整个酱园总值也不过五十万,哪里来的一百五十万买股份?

“自然是我们几家都托了他一同买,现在钱讨不回来,我们也只能找他。”

其中一个人有些尴尬地咳嗽了一声:“你也莫怪我们跟着你,你是管账的。”

财叔说:“欠的钱,我们一定会设法还清。”

又指一指他:“但这孩子,只是个学生,此事从头至尾都不知情。”

华港生突然说道:“现在不是了。“

所有人都看着他。

他眼睛清晰明亮,嘴唇紧抿,对着所有人,神色凝重地作了个满揖。

“这件事情,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他提起地上的皮箱,对财叔说:“我同你回去。”

轮船一声长鸣,缓缓驶离岸边。

华港生回头看着船渐行渐远。他想起汾江河上那个孩子,想起那双琥珀色的眼睛。

想起他用稚嫩的声音说,这江水在鱼虾眼中是汪洋世界,在他眼中,不过小小鱼池。

心中一阵酸涩,眼眶突然就红了起来。 

他不能去想阿培。也不能去想美利坚。

他只知道,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够与他同行。

***TBC***

作者说:下一章阿培出场。

注1:早期粤剧的确分男女班,先施天台游乐场就是全女班,但海珠戏院早年没有全女班,无论花旦小生,都由男艺人扮演。我写阿青的全女班在海珠演出,时间是提前了十几年的,特此注明。

*注2:清政府通过谈判正式收复东沙岛时间实为1909年10月,但1907年水师已经巡视东沙岛——巡阅东沙群岛确实是广东水师对南海主权宣示的开始。

*注3:《辛丑条约》签订是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美国通过“庚款”留学生法案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庚款兴学计划是美国出于文化渗透,增进中美关系,扩大商贸交流等目的而开始的教育项目。

*注4: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实际为47人。(因为第48人没去成哦吼 

赌场外观

风筝误(民国AU)(四)

第四章

简介:未央歌

***

那孩子赤足行走在黑夜的海面上。海风吹着他的长发,像一面猎猎的帆。

四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他神色自若,心无旁骛。

梦境那样黑暗,他却那样明亮,像是一个美丽昭彰的寓言。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华港生的秘密是那棵寒绯樱下的风筝,和一个孩子的约定。

“我长大了,回来寻你,你要等我。”

那孩子有双琥珀色的眼睛,清澈又锐利。

老华的秘密,在祠堂里。

这座院子从前是官员宅第,有现成的花园假山,池塘水榭,长的巷道,高的山墙。后院之外又有码头,水道连着汾江河。

祠堂在后院,空寂的厅堂天光晦暗,供着历代祖先牌位,黑漆木案上常年燃香,散发幽幽的沉香味。

每次上香的时候,老华都会在一块牌位边放下一个小小的荷包。

那里面有花生糖,松子糖,胡桃糖,玫瑰糖。

虽然老华几乎不提,华港生却也知道,父亲在母亲之前曾经有过一位夫人,还有一个哥哥,比他早出生九年。

未成人便夭折的孩子,并不能享有牌位,于是父亲只得在每次祭拜亡妻时,给他放一包糖。

华港生有时候会想起那个从没见过面的哥哥。他长得什么样?如果他在的话,也许华港生就不需背负父亲的全部期望了吧?

一个暮春的夜晚,他站在下过雨的庭院内,对着厅堂里说:“我考上格致书院了。”

老华上完了香,回过头来。

“是欧阳老师推荐的。”华港生垂着双手,低头去看堂前石阶下长出来的一丛兰草,“这间书院是洋教士创办,学的都是新课程。”。

老华问:“读了书,你有什么打算?”

“我……”他抬起头来,欲言又止。

“你有没有想过离开此地?”

有,他想过。

他想去大海的那边看一看——书上写作美利坚,时人叫作花旗国,也有人叫它金山——那陌生而新鲜的地方。

金山金山,难道真是金子做的?才有那么多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都要去。

老华说:“都是去送死的,魂都返不来家。”

欧阳老师却说:“是一个新大陆。”

三十年前,来自古老中国的幼童第一次踏上崭新彼岸时——那是一个叫做“春田”的地方(马萨诸塞州的Springfield)——这个建国不足百年的国家刚刚修筑了横跨大陆的火车干线,火车由西向东呼啸着飞奔,那样年轻,朝气蓬勃。

新大陆让他们睁大了双眼,新奇又激动,甚至觉得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新世界,新天地,新生活。还有阿培。

阿培是和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他年纪虽然小,资质却比同龄人高出百倍,胆大心细,肆意妄为,却并不鲁莽。

在一些人眼中,他是难以管教的顽劣儿童,规则的破坏者,天降的乱世魔星。

可是……怎会有人不喜欢阿培呢?

空气潮湿温热 ,浮动着木棉花香。他抬眼向上,看见中庭屋角在碧蓝的夜空上相互咬合,形成高而阔落的四方天井,他低下头,手伸进衣袋里,触手凉而滑腻,是那枚祖母绿翡翠的戒子。

立夏之后,他便满十八周岁,按理是时候娶妻生子,接过酱园生意。但这一读书,家里的担子便仍得老华继续挑起。

老华说:广东人不可一日无豉油。

自乾隆年开始,佛山酱园蜚声岭南,已有百余年,大小不一的酱园和调味作坊亦有上百家,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但万冠酱园凭着天时地利人和,已连续十年占了酱业魁首,不仅广东境内销路畅通,更是风靡南洋各国。

佛山近海,河运与海运交汇,极为繁忙,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是先到佛山, 然后转输西北各省,商务号称天下之最。

汾江河岸的正埠码头,便是整个佛山最繁华热闹之处。

沿岸而上,帆樯如云,百货山积,工人们每日将一箱箱豉油扛上货船,由此地经思贤进入西江,西溯广西,最远到达云贵;向北,经思贤进入北江,可至韶关以北;向东,出海驶向北方沿海各城及南洋各国,返航时,再运回所需货物。

每次收购原料,大宗出口,老华都是亲自去,内要管理酱园事务,外要应付洋商海关,两头辛苦。

岁月究竟不饶人,眼见着他挺直的脊背渐渐弯了。

想到这一点,华港生有些心绪难平。

 “阿爸, “他抬起头来轻声说,“南洋那么远,以后不要去了吧。”

老华哼了一声,说:“你懂什么?不赚外国人的银子,拿什么供你读书?”

老华又说:“明日备好谢礼,亲自送去给你老师,再摆几桌酒席,庆贺一下。”

他背着手走了。

看着父亲略略佝偻的身影隐没在暗夜里,华港生擦擦额角的汗,叹了一口气。

月光下静得听见蟋蟀鸣,远处的西樵山影影绰绰。这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但终究是要离开了。

佛山距广州虽不足百里,但以往来去总需一天路程。火车通车后,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广州石围塘,从石围塘坐轮渡,在黄沙码头落得船来,就可进入广州城。

船过江心时,他看见对岸长堤上的行人,似一根长线时断时续。江风吹过来喧嚣声音,在水面上浮浮沉沉,正午阳光照着浅绿色江水,泛出粼粼金光,耀人眼目。

码头上早有人驾了车来接——是看着他长大的老人财叔,酱园在广州西关的分号,便是由他主事。

财叔是个中年胖子,总捧个白铜水烟袋,喜欢讲故事,成日里笑眯眯。华港生爱与他说笑,能听到许多奇闻逸事,旧故新闻。

广州西关分上西关与下西关,自第一甫至十八甫皆为西关地名。十三行的洋商及一般商业行庄,都集中在下西关,富绅巨贾以及科举人物的馆舍住宅,也多在此处,甲第连云,鳞次栉比。

他要去的地方,便在十八甫的谢恩里。

房子是典型的旧式西关大屋,黑漆柚木大门,门前十三根酸枝趟拢,最外边是雕花吊扇门。每次来客送客,有人开门,趟拢上的白铜铃铛便哗啷啷响——华港生总觉得那像是狗铃铛。

屋里跑出来一个大松辫子,白底绿花绉衫裤的丫头,小小的圆脸,额角别着素馨和茉莉镶成的花梳,是财叔的女儿阿花。

她踩着木屐,哒哒哒跑到华港生面前,笑嘻嘻道:“港生哥你来得正好,我给你留了几个蒲桃。”拿着蒲桃的粉白小手举到他眼前。

华港生接过蒲桃咬了一口,笑着摸了摸阿花头上花梳:“好甜,阿花最靓了。”

他又对财叔说道:“时候尚早,我想去一趟双门底买书。”(双门底即现北京路,书市很有名)

时候的确还早,夏日的太阳还挂在天上,足够他逛一个够。

车到太平门,见城门附近围了许多人,议论纷纷,华港生不禁好奇:“那是什么?”

“多半是通缉告示,前几年都是通缉康党的。”

他不禁骇笑,“康党的事情都过去六七年了,不会吧?”说着他下了车,凑上前去看。

“啊,是通缉革命党。”

旁边有人说道:“早年闹长毛,可也算是天灾人祸,我见前次抓的几个革命党,都是好出身,有的还是官家子弟,为何也要造反呢?“

华港生看着告示上年轻的画像,似是自言自语:“也许有人真的就不是为自己呢?”

“那是为什么?”有人问。

华港生沉吟片刻,说道:“张子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若不是为自己,便是为这个了。”(张子:北宋大儒张载)

财叔看看四周,拉了他便走。

“大佬,大爷,祖宗,“他边走边说,“我管不得许多,只一点,少爷你不要也跟着闹,平平安安就好。”

南关与西关一样,也是极繁盛富丽之地。

南关多戏院,锣鼓板钹、丝竹管弦之声,四时不绝。戏院叠阁连楼,食肆亦连带兴旺,大大小小的茶楼酒肆,舞榭歌台,比之西关的堂皇,更多了几分箫鼓笙歌的靡丽。

少年人都爱繁华,他虽然不是第一次来,却还是忍不住掀起车帘,去看那一路的流光溢彩。

车过高第街,突然自路口蹿出一条黑影,直接跃上了车。

眼前是一张满月似的脸,弯眉长眼,气宇轩昂。他只说了两个字:“帮我。”

他讲官话,不是粤人。

电光石火之间,华港生作出了决定——他欠了欠身,那人便闪进来,坐在他对面——他迅速放下车帘,对着车前沉声说道:“加鞭,快点。”

财叔不作声,只加了两鞭,车子飞一般过了路口,直奔内城的正南门。

从城门里冲出来一列官兵,与他们面对面擦身而过,朝城外追去。

一路上车中极静,无人出声。恍惚间他又听见喧闹,掀开车窗,竟是方才错过的那一队官兵,正掉转头来沿街搜寻。

他心中一惊,却听财叔说:“莫慌,前面就是关帝庙。”

广州三大关帝庙中,小禺山的关帝庙最是热闹——附近又挨着广果寺、城隍庙、药王庙——庙前摊档云集,平常就是市井游乐之所,今日正值关帝诞,更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那舞狮的,唱戏的,讲古的,卖艺的,拉帐篷的马戏团,变戏法的魔术师,还有卖糖食酸果与各色零食小吃的,吃喝玩乐,无所不有,令人眼花缭乱。(关帝诞为旧历五月十三)

他们减慢了车速,汇入滚滚人潮之中,左冲右突,转进了关帝庙后一条小巷。

车往僻静处疾行了一阵,直到后面再无人声,才缓缓停了下来。

华港生开口问道:“你要去哪里?”他也说官话。

那人回答:“天字码头。”

他穿一身黑色洋装,提一只漂过色的皮箱,神色十分镇定。

“你出不了城。”

“你会帮我,对吧?”

华港生笑了:“你怎知我一定帮你?”

“我在太平门听见你说的话了,你说我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华港生不禁苦笑,呵,他还真救下了一个革命党。

车帘突然被掀开,财叔胖胖的脸探了进来:“倒是有一条小路,可去天字码头。”

黄昏将近,江风微凉,他们站在码头上,倒像是出城赏景流连忘返的游人。

那人向他拱手说:“大恩不言谢。我姓常,名兴,湖南长沙人。请教尊姓?”

“我姓华。”华港生正要继续说下去,财叔凑过来说:“少爷,我们要回去了,再晚怕要关城门。”

那人笑着说了句广府话,“多谢华生。”转身又对着财叔敬礼:“多谢前辈。”

暮色中江面上一叶小舟从东边逆风而来,快速靠近码头。

那人打开皮箱,里面除了简单衣物都是书本。他从一本书封面上取下一支黑色自来水笔,递给华港生:“送你。”

华港生摆摆手:“不……这是什么。”

 “算是个信物吧,革命成功之后,你可以拿着来找我叙旧啊。”他笑得十分爽朗。

华港生也笑起来,觉得再推脱倒显得自己小气了,他接过笔,又忍不住问道:“你要去哪里?”

“东洋。”也是他没去过的地方。

这人身材不算高大,神态很平和,但却气度不凡。华港生心里很想与他认识。

眼光又瞥到那本书——书下有张英文报纸,隐隐约约露出来半张照片。

“那个……”他指着报纸说,“可以给我看一下吗?”

“当然。”

他展开报纸,终于看清那张照片——是几个穿着学生装的少年——镜头最前面那个,长发披在肩上,微微转过脸面对着他,眼神十分凌厉。

他的眉毛,他的眼睛,他的鼻子,他的嘴唇。他像一幅画,一座雕塑。神灵果真偏爱于他。

华港生心里突突突地跳起来。

“啊,报纸上这个中国学生,才15岁,”那人看着报纸说,“刚考上耶鲁,就联合了许多学生驱逐‘排华’的老师,真是厉害角色,我下次去美国,定要认识一下。”(15岁考上美国大学的清国学生有原型)

华港生好像什么都没听到,他两眼放光,紧紧攥着那张报纸,脸都兴奋得红了起来:“阿培,是阿培啊。”

“你认识他?”

“这是我的……我的朋友。”他有点口吃。“这张报纸,能送我吗?”

“当然。”

那小小的孩子穿过薄雾向他走过来,脚下是翻涌的波涛。

海面有时候风急浪高,有时候又光滑如镜。

他听见一个声音。

“阿贵,你是不是忘记我了?”

那稚嫩而又坚定的声音决不会是旁人。

阿培!他跳起来招手。阿培,我在这里。

华港生从梦中惊醒过来,发现自己睡在西关的老屋里。斜对面酸枝云母台面的桌上一面西洋大镜子,正照着他茫然的脸。

窗外月光如水,风中吹来菱角与荷花清香,已经是仲夏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叫了辆黄包车,先去了书院。

格致书院取名自“格物致知”,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于光绪十四年创办,最初校址在广州沙基金利埠(现六二三路),期间多次搬迁,又曾迁去澳门四年,直到光绪三十年才重返广州,定址在城东南的康乐园。

虽然离开学尚有一段时间,但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看看这所广州最早引进西式教育和西式文明的学校。

书院只得一名阿伯守门,见他眉清目秀,又说是新学生来参观,便放了他进去。

由南门进入校园,沿着林荫道一路向北,是一个“十”字结构,园内有草坪,房屋是西式建筑,墙用红砖,屋盖碧瓦,红墙碧瓦绿树三色交映,庄重又活泼。他走在楼内长廊中,阳光将廊柱影子投在五彩斑斓的花地砖上,十分静谧动人。

忽然听见人问:“你找谁?”

他转头,见到一个金发蓝眼睛的男人,有些好奇地看着他。

“我是这里的学生。”

“可我没有见过你呀。”

“啊,我是新生,开学才会来呢。”

那洋人露出友好笑容:“那么欢迎你。”

停了一下,他又说,“不过你的头发,入学之前要剃掉的,开学时会检查。”

他前发有一阵未剃,已经长出青青的发茬,闻言有些惊讶,“你们不是新学堂?为何还要剃发?”

“是啊,可你是大清国民,按规定还是要剃发,”洋人指指自己,“我,不需要,但有些老师也会自觉剃发。”

“啊。”他忽然感到沮丧。

没想到新学堂,还是要守老规矩。

秋天很快来临。新学堂与新生活,充满新鲜感。

格致书院以西式课程为主,同时保留中文学习,并专门聘了中国教师讲授中国古典文学。除汉语用粤语教授,其他课程都是用英文教授。

学堂注重体育,他加入了足球队,学会了打棒球,养成了晨跑的习惯。每天十点统一就寝前,他会写一篇日记。(这里是美式足球)

日子过得飞快,他就像宿舍门外那棵枇杷树一样,静静成长。

转眼到了十二月。

学校圣诞节会有两周假期,他在宿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大声叫他名字。

“阿贵!阿贵!”

他腾地从床上跳起来,大步走到门边。

拉开门,露出一张熟悉的脸,圆圆的眼睛,嘟嘟的嘴。

“阿柴?”

“喂不是吧?看见我你好像很失望的样子?”阿柴皱起一张脸。“你等的不是我啊?”

华港生摸了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了。

“喂,阿贵啊,我听说南关好多戏院哎!”

“喂,阿贵啊,你知不知道吉祥路的庆春园?”

“喂,阿贵啊,海珠大戏院你去过没?所有名角都在那边登台的!”

华港生一脸无知地看着阿柴。

对方几乎痛心疾首,“这么好玩的地方你都从没去过?”

“那你还说你常去双门底?”

“我,我去买书和笔墨啊。”

“不管啦,看在我这么远来看你,你总要请我去吃一回大三元,看一回大戏院。”

华港生笑着拍他肩膀,“没问题。”

长堤大马路上的海珠大戏院,是彼时规模最大,最有名的戏院,穹顶结构的剧场,气派非常。

“到海珠看大戏”,在戏迷心中是至为隆重的事情。

所有的“角”都以在海珠登台为荣;同样,能不能登上海珠,是你红不红的证明。

望江的戏院门口鲜花簇拥,中间立着水牌,水牌边上一帧放大的相片,那眉目似画过一般浓黑,脸上放出来明艳光彩。

相片四周,又有一圈小小的电灯环绕,更衬托得她光芒四射。

“是她?”

他记得这张脸。

那红船上萍水相逢的柔弱少年,已变成了正梁正柱的头号文武生。

她红了。

 今日的她,名叫——杨柳青。

***TBC***

作者说:这篇文前几天有读者留言说好久没更,我看看日期的确有快两个月,于是这两天写完更出来。见谅,我不是个勤奋的作者o(*////▽////*)q

 @真心真我郑伊健 

注:因为这篇文的历史背景,会涉及一些近代人物,毕竟我这是虚构故事,所以我会用化名。

(人物:黄克强1905年冬至1906年秋在国内活动,期间曾至广西巡防营统领郭人漳军中进行策反,06年秋返日)

*书市*

*格致书院*

*镬耳山墙*

风筝误(民国AU)(三)

民国AU:军阀x大当家【年下】【强强】

时间背景:清末到民国

人物设定:傲娇中二(腹黑深情)的攻+温柔坚韧(后期炸毛)的受

***

第三章

简介:阳关曲

上弦月在天边,细细的一弯,闪着晶亮的光。

回家的路向东,月亮一直跟着他,他走着,月亮也走,他停下,月亮也停。

走到后院那棵寒绯樱下时,他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心想:阿培应该到家了吧。

掌心里已经出了汗,直到进了自己房间,他才松开紧紧攥着的手。

那是一枚祖母绿戒指,溶溶的月色下,绿得像一泓碧水。

“喏,送给你。”戒指在那孩子摊开的掌心里,粉粉的手心中一点明艳的翠。

“这个太贵重了,我不能要。”他为难地摆手。

孩子的手掌倔强地伸着。

“我们可是朋友?”

“是的,我们是朋友。”

“那么,你便不该拒绝我。”说完,他又加重了语气说,“从来没人试过拒绝我。”

华港生被他这既天真又蛮横的话语逗笑了。

少年的手握住孩子的手。小小的手,掌心柔软,指尖微凉。

他另一只手伸进自己领口,拉出红丝线上吊着的一个玉观音。

“这个是我自幼时一直戴的,保出入平安,你要去到很远的地方了,送给你。”

“你替我戴上呀。”

那孩子低下了头,后颈上细细软软的茸毛蹭着他手腕,令他想到趴在膝盖上打盹的幼猫。

玉坠从领口滑进衣襟,他又扬起下巴,对华港生眨了眨眼,露出一个山泉般明净的笑容。

真可爱。

“等我长大了,回来寻你,你要等我。”他说得郑重其事。

华港生看着他:“好,我等你。”

那孩子一脸庄重地伸出手来,他与他十指交扣,在眼前摇了一摇,似是许下了诺言。

那么小的孩子,倒是有真性情。他看重他,他也珍惜他。

可是他要走了。

横渡太平洋,三万二千里,前途漫漫,不知多少风波。

华港生满腹怅惘看着天边,霞光万里,彩云满天。

“你看,太阳要落山了。”

“时间过的好快。”

“今天的事,真要多谢你呢。”想起先前情形,他仍觉得好笑,“那街霸横行惯了,终于有人教训一下。”

“有什么好谢,倒是你够胆,看起来文弱,却很英雄啊。”

“要说,你才是救他的英雄。”华港生说道,“哎,你觉不觉得那个唱戏的男仔,靓得好似女仔呢。”

“没有,”孩子声音突然有点发闷,似乎和谁赌着气,“我根本不关心他长什么样。”

他将手里的樱桃抛了出去,在水面漾起两个水花。

华港生喝了一声彩,转过头看着他,“你不开心?”

那孩子也转过脸来,“我不是为他出手。”他亮晶晶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他。

在黄昏的夕阳下,这双眼睛有些毛茸茸的,金色的睫毛半遮半掩,阳光照得里面一片透明。他的眼珠是琥珀色,眼白却有天空的蓝,两种颜色互相融合得那样美,他却看不清那里面的想法。

这安琪儿一样的孩子,看起来却那么孤单。

心中突然有种慢慢融化的感觉。他温柔地笑着,轻轻摸了摸那孩子鬓角。

那孩子也笑了,伸出手来,点着他嘴边小小的梨涡,“你这里,甜。”

两人在船头并排静静坐着,看着日头一点一点落下去。

南方初夏的黄昏是那样的美,又是那样的短。

船在薄暮中渐行渐远,破开水雾。

他站在岸边,见那孩子一直立在船头,最后一缕金色霞光笼罩着他,半天晚霞在他身后,流光溢彩,绮丽不可方物。

那是他们人生中,第一场别离。

下半夜的月光渐凉,他握着那枚戒指睡着了,梦里金色的夕阳下,一张小小的脸,琥珀色的眼中流转着霞光。

清早起来,洗漱完毕,他去向父亲请了安。正准备去书院时,看见前院停了一部黄包车,便知是翠眉楼的老板万长青来了。*(注1:佛山四大茶楼之一)

晚清时期,粤人主要代步工具依旧是轿、马、车、船。骑马者,多是武人;马车与舟船常为往来外地所用。佛山虽然名曰镇,却是“天下四聚”之一,商务繁荣,水路通达,若带有行李,行船最为简便——华府的酱园外就通了河港,有自家码头。*(注2)

但本地有些身份的人家出行,多半还是坐轿。

只这翠眉楼的老板,为人最爱争锋。当时的茶楼多为一两层,门面并不大,福贤里的翠眉楼却有三四层,号称佛山之最,高高的西洋风格浮雕门头,更是辉煌气派。而这宽不过三尺、长不过七尺的人力 车,因是东洋人最早在街头拉过,时人称之为东洋车,他见了觉得新鲜好玩,便也做了一辆,还经常邀得歌姬女伶同车,招摇过市。

走到厅堂外回廊转角处,听见万老板说:“哎,好好一个接风宴,搞成这样。”

他心里咯噔一声——这万老板开着茶楼,消息灵通,平日也喜欢说些奇谈轶事,官场秘闻,他也听得不少——便停下了脚步。

却听父亲问道:“何事?”

“前晚南海的县太爷在禅城接待了一位大人物,还请了戏班唱堂会,你可知晓?”(清末佛山镇隶属南海县)

“这个我知道,为了招待新上任的广东水师提督兼巡防营统领,之前还向各商业行会的商家抽水。”说到这,老华有些忿然。

“这接风宴席进行一半,与席的官绅突然纷纷离席,除了提督大人,全都上吐下泻,闹得鸡飞狗跳。”

“那是有人捣鬼?”

“自然是,当下便将府内厨房上下人等全部拘了在堂下审问,你猜是谁?”

“我哪里猜得到。”

华港生在廊下不禁偷笑,一定是阿培这个捣蛋鬼了。

“却也不是审出来的,审到一半时斜刺里杀出来提督的公子,说是他在鱼翅羹里放的料,与他人无关。”

老华“啊”了一声道:“那便怎样?”

华港生内心的讶异并不比老华少。

 “当时场面尴尬,知县只说是公子体恤奴婢,此事便不了了之。”

老华沉吟道:“莫非真是如此?”

“哪里如此简单?他只放在鱼翅羹里,可见是了解提督习惯的,席上只有这位大人不食鱼翅。”

“我听说那位小公子还未满十岁,只是一个幼童。”

万老板笑道:“这你就有所不知,这位小公子可是出了名的混世魔王。”

老华奇道:“怎么个混世法?”

 “这孩子出生时,六榕寺的净慧法师便说他命犯煞星,12岁之前不可剃发,是以到了十岁尚未剃过胎发,这就已经与众不同的很。”

华港生眼前浮现出那孩子坐在树上的样子来,心说:“的确与众不同。”

“到得开蒙的年龄,给他请的先生,竟没有一个教得过满月。这孩子又说《四书》无聊,又说《五经》愚人,什么三纲五常更是腐朽之论,那些老师不是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便是气得拂袖而去。”

“可真是有够狂妄。”

“但只一点,这孩子天赋极高,不论什么,都是一学便会,八岁已善上马骑射,读书更是过目不忘,想来因此年少气盛,目中无人。”

华港生心中气闷。不,你们谁都没有见过阿培,你们根本不懂得阿培。

“这位大人当时还是巡防营统领,未领水师提督之职,他治军严明,只对这个儿子却是娇纵无比,凡他不喜的,便换一个,直到后来竟给他请了洋教士,方才消停。他跟着那洋教士,更学了许多奇谈怪论,又说什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给自己取了个字,叫竞存。”

老华叹道:“这孩子古灵精怪,将来大了,还不知怎样了不得呢。”

华港生心想,那还用说,自然是大杀四方,所向无敌。

在他心里,知道自己断不能这般离经叛道,但是又暗暗佩服阿培,小小年纪,却已懂得痛快地表达鲜明好恶。

对于不喜欢的,他激烈地抗拒,对于喜欢的,他一意孤行地追求。

如此烈性,桀骜不驯。

华港生不是这样的人。他自幼便比旁人懂事,心思细腻,又不计较,照顾到每个人,是可以托付与守成的长子。

万老板又说:“怕只怕是翻天覆地,祸乱人间的魔怪呢。”

这话他听了十分不喜,却听老华道:“言重了,毕竟还是个孩子。”

两个大人便转了话题。

他怔怔地站了一会,才沿着回廊走去。

不,不是的,阿培才不是魔怪呢。他一边想,一边捏紧了拳头。

下次再不理那个万老板了,背后说人是非,当真可恶。

端午过后,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直到八月底,依然暑气不消。

但书院没有寒暑假,长不辍耕,幼不辍读,日出日落,按部就班。

只有一件新鲜事,书院新来了一位先生,据说曾经留过洋。

时值新学旧学混合之际。他对三年前的变法记忆犹新——当时一夜之间废了八股取士,又命各省、府、州、县开设中西学堂,提倡西学,不到两个月,各省教职便改为中小学堂,但佛山当地,书院与私塾一直并存——他便是在那一年进了享有盛名的佛山书院。

那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只得百日,竟变了天,一时间许多人头落地,连书院的学生也纷纷退学。

到得庚子事变,又有了转机,太后从西安回京之后,政府连续颁发了一系列“新政”,主要内容包括练兵、振兴商务、育才兴学、改革官制等,变法把奖励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于是学界又刮起了一阵弃旧图新的旋风。

这位先生便是此时出现在书院。

留过洋的先生,喜欢戴一顶礼帽,房中挂了一张大幅的世界地图。

华港生在那上面寻找美利坚。蓝色是海洋,棕色是陆地,中国是一片海棠叶。

“在这里……先生,你是不是去过美利坚?”

“去过。”先生有些好奇地看着他,又说,“二十年了,第一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

“那是什么样子?真像以前书里说的,是个酋长国吗?他们出门可是骑马?”

先生笑道:“不是,美利坚出门都是坐车,有隧道车,马车,电车,自驾车。不仅街上有车,高空之上,更有架高的铁路。置身其中,真是顶上殷殷,足下砰砰,神为之昏,胆为之摇呢。”

“啊。”他想象不出那空中飞驰的车是什么样,只觉得,令人神往。

“生活在彼处,时时都要眼明耳快,如若不然,便会站在马路当中不知如何进退了。”

不知道阿培在那边,过得好不好。

阿培是那么精灵,必然到哪里都是出类拔萃的。

华港生喜欢这个新来的先生,在他心里,这是离阿培最近的人。

先生经常会拿一些新书给他,每有疑难,也是尽心竭力为他讲解。

“先生,”他指着地图上, “我也想去那里。”

“这本《游美洲日记》,你拿去看吧。”先生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给他,又说,“三十年前,我朝就曾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这本书是当时的护送官员祁兆熙所著,可惜不到十年,因种种原因,大部分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华港生摩挲着泛黄的书页,扉页上一艘三桅帆船,像是迎着风正在启航。

先生的眼睛看着墙上的地图,似乎陷入了回忆,“回国的船到达吴淞口码头,竟不见一个亲友,只有一队水兵,押送他们去了道台衙门背后的求知书院,当时书院已经关闭十年,墙壁剥落,地板肮脏,石阶布满青苔,门窗潮腐不堪……这群学子,就在此地度过了归国后的第一个夜晚,其中屈辱,且不必说,但最令人心痛的,还是因各位大人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他们学未成而返华啊……”

华港生有些懵懵懂懂,似乎从这位先生的眼中看到了泪光。

他第一次感觉到,天地之间,生命如同芥子一般渺小,却又好像打开了一扇门,看到了微光。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10月5日,作为粤汉铁路支线的广三铁路正式通车,时任两广总督的岑春煊亲自主持了盛大的通车典礼。

那一天,从文昌路到汾江河畔人山人海,看着那黑龙般钢铁怪物呼啸而来,它喷着滚滚浓烟,隆隆作响,巨大的身躯以雷霆万钧的气概,排山倒海而来。

这一年,华港生十六岁。

***TBC***

注2: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写道:“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极言佛山之繁华。

风筝误(二)

民国AU:军阀(鲁德培)x大当家(华港生)【年下】

时间背景:清末到民国

***

第二章

南风送暖,在夏日的滟滟光色中,船缓缓靠了岸。

华港生在屏风后换了衣裳——是一件湖蓝色双绉长衫,长短正合身——转过身来,那孩子正静静看着他。

今日他没有束发,细软垂发落在脸侧,愈发衬得他双瞳清亮,眉睫漆黑。

这孩子年纪虽小,眉目之间却有种凌人的气势。

“衣服很衬你。”他笑着,露出满意的表情,然后站起身来,轻轻击掌两下。

先前那人一阵风似地出现在舱门外,毕恭毕敬对他行礼。

外边喧闹之声突然静了下来,华港生探身出去,见围聚的舟船已走了大半,余下的看客鸦雀无声,江边岸上,马老板正趴在一块石头上呜呜哇哇地吐得翻江倒海。

阿柴抱着一支长竹篙,目瞪口呆地对上他的眼神,终于发出了一声:“哗!”

红船上,只剩那唱戏的少年孤伶伶立在船头,痴定定地望向这边,他前胸衣服上有一片淡淡的水印。

那衣裳洗得旧了,灰不灰蓝不蓝,看不出之前颜色。

华港生对他点了点头,想起什么,在衣袋摸索起来,才发觉刚换了衣衫,身上没钱。

那孩子看了他一眼,说,“阿万,你去。”

舱门外那人应了声,跳到红船上,将一把银元放在少年面前,再跃回船头,低头垂手立在门口。(当时一个银元可以买44斤大米)

红船上的少年抬起头来,突然深深鞠了一躬。

水面反出一片白光,照得他整个人似在幻境中。

华港生看着那红船远去,竟然有些怅然。

转瞬之间,曲终人散,洛水河上,风平浪静。(此洛水河为佛山汾江河支流)

阿柴像是刚刚回过神,丢下竹篙跳了过来,大声说:“阿港阿港,我们去食龙船饭。”*(注1:广东习俗,龙舟赛后的龙船饭被视为神圣之物。一为庆祝,二为祈福,食龙船饭也等于食图腾(龙)肉。)

华港生还未及回话,那孩子忽然开口,“你不准走。”急促里带着命令的语气。

他扬起脸,声音复又变得缓慢柔软,“哥哥,陪我过节呀。”

那小小精致的面孔放出光芒,琥珀色的眼睛里满是渴求和期待,像只小奶猫收起了爪子,显出乖巧动人的样子来。

自幼到大,无人敢拂逆他意,他对于喜爱的人和物,都习惯了置于掌心。

但他却擅长撒娇,这是一种要命的天赋。

华港生只觉得这孩子十分可爱,霸道与撒娇的模样都趣致之极,令人喜欢。

他温柔地笑了,说:“好。”

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华港生常常会想,那个恩威难测,独断专行的他,那个温言软语,贴心贴肺的他,那个时风时雨,恣意妄为的他,哪一个才是真的他?

而在他们相逢的最初,一切都洁净美好。

那个沐浴在阳光中的孩子,琉璃一样晶莹剔透的孩子,好看得就像一个梦。

阿柴终于鼓着腮帮子回去了,临走的时候那孩子身边的小童拿出一个洋铁罐,把饼干,糖果,糕点,塞满了他口袋,算是用糖糕封住了他的嘴。

“不要告诉我阿爸今天的事情哦!”

船舱里香烟袅袅,长几上水晶玻璃盘盛着时鲜的樱桃,四周小盒里又分别备着玫瑰、茉莉、蔷薇、木樨、丁檀等诸般香茶,小童在炉上煎了水,烫了一对青瓷杯,点了一杯玫瑰,一杯茉莉,奉上茶来。*(注2:清人时兴点茶,即“以花得茶”,详见文后备注)

那边龙舟赛已经分了胜负,男女老少都挤在江边洗龙舟水,祈福辟邪,获胜的一方领了烧猪、美酒,簪花挂红,笙歌豪饮。

这样的热闹场景,一般孩童无不喜欢,那孩子却只看了一眼,便转过头来。 “多谢你。”

“不用客气,”华港生问他,“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我从广州来。”

“你家人呢?”他十分好奇,以这孩子的年纪,实在不应该是独自一人出现在这里。

“我爸在跟大人应酬,我不高兴,逃出来了。”他皱着眉头,一脸的厌弃之色。

华港生不禁莞尔,这孩子有种与他年龄不符的,似乎对什么都看不上的神气,但不知为何,这样的神情态度在他身上,却又说不出的熨帖,好像他生来就该如此。

他点一点头,“那么,你不陪他们就是了。”

“不,我讨厌他们,最好不要见到他们。”

“那么你便如何?”

那孩子眯起眼睛,“我在他们汤里放了巴豆。”

华港生睁大了眼,觉得……他应该是在说笑。

这孩子得意地笑着,看起来真如洋画片里的安琪儿一般: “我叫阿培,你呢?”

“我叫阿港,啊,你如果喜欢,也可以叫我的小名阿贵。”这是他第一次向人说自己的乳名。

 “阿贵,阿贵。”他重复着这个名字。“很高兴认识你。”

华港生好笑于这孩子的口吻,像是他平日跟着父亲去会馆时见到的西洋客商,便也有模有样地回他:“我也是。”

两人都笑了。此时日头微斜,金光涂抹在那孩子披散的长发上,如缎子一般闪闪发亮。

他忍不住赞叹:“你头发真好看。”

“我出生那夜,一个僧人预言我命犯煞星,十二岁之前不可剃发,所以,”他孩子气地揉了揉鼻子,“我就这样了。”

“巧了,”华港生摇着头说,“我小时候,算命的也说我命中克妻,要经历五道六桥,才得正果。”

“那都是什么鬼。”

“我也不信,但是大家都信,所以我由细到大,订了四门亲事,后来对方都找理由退掉了。”

那孩子仰起头拍着手笑,“退得好,天下之大,何止于此。你看这汾江水,在鱼虾眼中,是汪洋世界,在我看来,不过小小鱼池。” 

华港生看着他一脸稚气地说出这话,不禁心内震动。

他由衷地说:“阿培,你以后是做大事的人。”

这孩子转过脸看着他:“那你呢?”

“我?”华港生笑,“我是要担起我们整个家族担子的人。”

面前的男童神色突然严肃起来:“阿贵,你有没有想过走出去?”

“去哪里?”

“去哪里都好,离开此地。”

华港生道:“广东省正在修铁路,以后,我可以坐火车去省城看你。”*(注3:广东最早的铁路广三铁路于1901年1月动工,同年10月筑至佛山并通车)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去其他更远的地方。”

华港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长这么大,还就只是去过省城呢。”

停了一下,他又说:“我阿爸说了,我要是考得上格致书院,就可以到广州去读书。”*

(注4:格致书院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为私立岭南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那小小的孩子居然叹了一口气。

“明年今日,我已经不在省城了。”

华港生有些诧异:“你会在哪里?”

黄昏将近,斜阳照着归帆,一片红光,那孩子看着他:“你知道美利坚吗?”

“美利坚?”华港生想了想,“学堂上老师说过,那里有个金山,是不是好远?”

“在海的那边,隔着三万二千里。”他听见那孩子幽幽地说,“八月,我就要去美利坚了。”

华港生一颗心似是落在江中,沉甸甸又湿漉漉,还有丝丝凉凉的酸涩,他少年的心里,第一次生出了离愁别绪。

那孩子拈着一颗樱桃,眼睛却望向江面,又好像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华港生看着他指间那一点红,想了又想,终于问道:“那豉油鸡,你中不中意?”

孩子对着他笑了:“我好钟意的。”

“好,你等等我。”华港生站起身来,跑出船舱,跳上江岸,一边跑一边回头说,“等着我哦!”

从石板路尽头的栅门翻进去,就是华家的后院,天井里的青石板刚刚洒过水,潮湿的风里混着栀子花,茉莉花与白兰花的香气,扑在脸上热暖而又迷醉。

后院东头是厨房,正是准备晚饭的时候,灶上蒸汽腾腾,熬着五豆粥,(白豆、黑豆、红豆、绿豆、赤小豆),备着烧肉,活虾,海参,胜瓜拆鱼羹,烧乳鸽,梅子鹅,五杯鸭等各色菜,厨子见了他,笑着招呼:“少爷。”他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一个一个看过去,找到浸着豉油鸡的缸,用钩子取出来,小心翼翼装到食盒里,提着食盒一溜烟跑了出去。

“豉油鸡,我自己做的。”华港生喘着气说完,才恍然想起,“哎呀,我忘了切!”

他湖蓝色的衫子上前胸后背都湿了一片,莹白的脸上泛着红晕,额角鼻尖都是汗。

那对耳朵红红的,像小兔子一样。

那孩子笑着递给他手帕拭汗,又拿出一柄刀,“这个可以吗?”

那是柄样式奇特的短刀,牛皮刀鞘以金、银、铜线缝合,鞘口镂金错银,黑色犀牛角刀柄上嵌满红珊瑚、绿松石与红蓝宝石,极之华丽。

刀一拔出来,他不禁惊叹,那刀身布满各种花纹,如行云似流水,美妙异常。

“这是什么刀?”

“这是波斯产的刀,以乌兹钢锻造,这花纹都是铸造时自然生成,是以每把都独一无二。”*(注5)

华港生正用食指去拭那刀锋,只听一声:“小心!”指尖一凉,殷红的血珠已渗了出来。

那孩子一急,伸手便捉住他手指,用舌头吸吮他伤口。

他只觉得那舌尖暖暖的,轻轻柔柔,竟一点也不觉得痛。

心却像是突然踩空的秋千,在半空中荡了一下。

那孩子晶莹的唇上,沾了一点红色,艳得像樱桃一般。

孩子清澈无邪的眼睛看着他,“痛么?”

“不痛。”

从此以后,他都是这样回答他。

***TBC*** 

 注2:清朝人讲究点茶,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木樨、桔诸花皆可。具体做法为: “以锡瓶置茗,杂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将此点茶,则皆作花香。”

时人对用以点茶之花及所用剂量,也颇有研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蕊,其香气全者,量茶叶之多少以加之。花多,则太香而分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其美,必三分茶叶一分花而始称也。”

——引自《清稗类钞》

 注5:这里的刀为大马士革刀,以伊朗(波斯)为代表,在铸造成刀剑时表面会形成特殊花纹,能够使刀刃在微观上形成肉眼无法分辨的锯齿,更加锋利。

风筝误(一)

民国AU:军阀x大当家【年下】【强强】

时间背景:清末到民国

***

【简洁的简介】一点深情,三分浅笑。半壁江山,故里斜阳。

【啰嗦的介绍】

那年春天。风筝落下。

他是树,根在地里,他是风筝,飞在天上。

他们的人生原本不会有任何交集。
也许是春天的错误。也许是宿命的纠缠。

“你会跟我走吗?”
他问了一生。他守了一生。

*****

引子 

南方的春天,就是比北方来得早,也来得长。

性情温和,又湿润多情。

这是鲁德培在成年以后,对南方的唯一记忆。

故事发生在他十岁那年,一个风筝落下的春天的上午。

第一章

那条石板路一直通到一扇插上门栓的栅门前,在草丛里消失了。

爬过栅门,是一片花木茂盛的院子,影壁上爬满绿油油的藤蔓,墙根下开着红艳艳的杜鹃花,院中心一棵高大的寒绯樱,满树重樱似红云。

那只蝴蝶,就挂在树枝花间,阳光透过它薄如蝉翼的双翅,投下朦胧光影。

他想也不想,就爬了上去。

离天空越近,离地面就越远。当他抓住蝴蝶的翅膀,向下眺望时,望见了影壁背后一片开阔的晒场,场上遍布着灰色尖顶竹笠,每一个竹笠下都是一口缸,整整齐齐,密密排列,如同千军万马,安静而肃穆。

这种俯视一切的感觉令他着迷,他突然不是那么急切地想要回到地面了。

 “喂——”

这声音温和,轻缓,云朵一般软绵绵。

他从晒场上收回来视线。

树下的的男孩子约莫十三四岁,神态却有着不似少年人的沉静。他仰着头,站在花荫里对他招手。

那是张白皙的鹅蛋脸,尖下巴,平直眉毛,细长眼尾,精巧的嘴,映着身后杜鹃花焰焰的云霞光,有种绢人娃娃般的精美。惟有他的鼻子却是异常地高挺,在那纤柔的脸上犯了冲。

 “看起来……还是很好欺负呢。”他想。

两个人隔着扶疏的花叶对视了一会儿。

树下的少年说:“小朋友,你要下来吗?”

小朋友?从来没人敢这么叫他,只有人背地里叫他小太岁。

他抱住树枝,摇摇头。

“你是不是怕纸鹞坏了?你且丢落,我同你接住,再抱你下来。”

这人真有点意思。

他点点头,放了手,蝴蝶从树上飘飘摇摇地飞下来,落在少年的臂弯里。

少年在树下架了梯子爬上来,他黑色的眼睛亮晶晶,抓在梯子两边的双手细瘦清白。

“不要怕,我这就来接你啊。”

也许是为了叫树上的孩子心安,他扬起脸微微笑了一下,唇边露出一个小小的梨涡。

阳光映照在他脸上,是一片温柔的暖黄色。

少年靠近了树枝上的男孩,张开细长的手臂,将他抱在怀里。

男孩的身体略微抖了一下,脸颊发热——被这样突如其来地抱住,他觉得不自在——他不太能明白这种莫名其妙的热血沸腾。

风筝的线依然攥在他手指之间。他把头靠在少年肩膀上,看见那粉白的脸因为热气而涌上了红潮,额上渗出薄亮的汗,发根处也湿了一片。

在明艳的春光里,少年的耳廓薄薄的,红红的,接近透明,像极了小兔子。

他以前从来不会喜欢兔子这种动物。但此刻,他非常想咬这只兔子的耳朵。

他伸出手掌,抓紧了少年的肩膀,鼻子里轻哼了一声。

“哥哥,我怕。”

少年轻轻拍着男孩单薄的背,柔声安抚:“不怕啊,哥哥带你下去。”

华港生第一次看到这不知从何处而来的陌生而异样的孩子时,也有一瞬间的恍惚。

那骑坐在树枝上的,小小的孩子,全身笼罩着金色阳光,像是自天上降生,又似是从树上长出。

他蓝色的袍子外罩一件黑丝绒金线绣的披风,看上去不过十岁,没有剃发,也没有梳幼童的发髻——他的头发,似乎从来没有修剪过——前发齐肩,后发及腰,在背后用一根朱红色的丝带密密匝匝地缠绕了十几转,打成一个蝴蝶结。

他的脸隐在繁花之间,看不清面容,只露出一双眼睛,清澈明亮,像阳光照在水面上辉煌的光芒。

这真是一个奇特又漂亮的孩子,跟他以往见过的任何人都不一样。

到达地面的时候,他依然紧紧地抓住他的肩膀。

 “你叫什么名字?”他轻声询问。

男孩抿着嘴不出声,他尖尖的下巴微微上翘,透出一种骨子里的高傲。

离得近了,他才发现这孩子的眸子是泛着浅金的琥珀色,对着日光,更是有种接近透明的澄净。

 “那,你从哪里来?记得你的家吗?”

男孩转过了脸,低垂的眼睛上睫毛像蜻蜓翅膀一样匆促闪动,那细挺的鼻梁下有些过于精细的嘴唇,紧抿时略带点冷酷的神经质。

这孩子莫不是吓坏了?华港生这么想着,抬头看了一眼树冠。那么高的树,他是怎么上去的?

他伸出手轻轻抚摸他的头发:“你饿不饿?我给你做豉油鸡吃。”

这一次,他没有抗拒,直接把脸埋进了他怀里。

“广东人爱吃鸡是出了名的,光是鸡的做法就有白切鸡、盐焗鸡、玫瑰豉油鸡、葱油鸡、沙姜鸡……”

“豉油鸡要好味,最紧要呢就是豉油。”

“……先用高汤烫一炷香辰光,时间长短分毫不差,又在我们独家秘制豉油同米酒中慢浸过至少一个时辰,方才出落得皮滑肉嫩,香气入骨……”

他双手支颐,饶有兴味地看着眼前的少年——那圆润的脸颊本来带着几分羞涩的女相,说起这些的时候,却有种眉飞色舞的神气——嘴唇开合间露出小而白的门牙,笔挺的鼻子上亮莹莹地略微有点汗,使他像一个喷水池里湿濡的大理石像。

时间便在这人的絮絮叨叨中过去。

切好的豉油鸡上桌,闪着琥珀般莹润光泽,他打开柜上一个深色陶罐,舀出一勺豉油,淋在刚出锅的米饭上。

“最好的豉油,是沾鱼有鱼味,沾鸡有鸡味,只是豉油捞饭,都够正哦,你尝一尝?”

豉油沿着饭粒间缝渗透,将米饭浸润成油亮的深啡色,阳光下粒粒流金,豉香被热腾腾的饭气激发出来,透出沁人鲜甜香味。

这孩子坐在宽大的花梨木椅子上,凝神看着他,却不动箸。

 “为什么不吃?你不饿吗?”

“谢谢。”孩子说道,对着他矜持而礼貌地笑了一笑,然后拿起筷子。

窗外的日光透过五彩玻璃窗户,把厅堂里照得绚丽又明亮。

他就坐在这梦幻般斑斓的彩色光影中,吃得精细又庄重。

一个伙计跌跌撞撞跑进来,对着华港生道:“大少爷,不好了,外面来了好多官差。”

“怕什么,这些日子天天来人,说是查缉军火走私,我们哪有军火,随他去。”*(注1:1901-1911时期广东地区军火走私极为猖獗)

“不是,这次说是找人呢,正挨家挨户的找,马上就到我们这了。”

“找人?找什么人?”

“说是……问有没有一个男童,十来岁年纪。”

华港生看了桌前的男童一眼,挥了挥手让伙计先下去。

这孩子慢条斯理地吃完了最后一口,才笃悠悠放下筷子,说:“找我的。”

直到这孩子离开,他也没有再问他的名字。

那么多的官差来找,却又对他毕恭毕敬,想来不是平常人,但他不说,他便也不问。

只是有些遗憾,没来得及问一句。

“那豉油鸡你钟不钟意?”

自那日之后,便开始落雨。

岭南的春天雨多,一下起来便绵绵不绝,天地之间似雾似幻,仿佛置身飘渺虚无的仙境一般,煞是好看。满院子的花草树木像被酥油滋润过一样,颜色愈发翠绿明亮,但那棵曾经落过风筝的寒绯樱,一场雨过后便零落如泥,再不见春日繁华。

而那个从天而降的孩子,就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过了清明,和风细雨的天气没有多长,夏天便随着滂沱的雨季来临了。

旧历五月初五,惯例是赛龙舟的日子,华港生一早起来,自家门前已经挂起黄葛藤与艾草菖蒲,他到晒场去巡视了一圈,又提着洒水壶,到后院伺候花草。

院里的茉莉与白兰花都开了,栀子花一簇簇像雪球,散发着浓烈香气。后街上,隐隐约约听见有人穿街走巷叫卖着白兰花。

这是辛丑年的春夏之交,时局变幻莫测,茶楼里纷纷扬扬,都说八国联军打进了紫禁城,皇上与老佛爷逃去了西安,大清国要完。但因为加入了各国领事签订的《东南互保章程》同盟, 广东人的日子却还是一样的过。*(注二)

这一天酱园停工放假,他依例送了盛上粽子、生果、酒肉、香包的“全盒”给私塾的先生,吃罢午饭,便去江边看龙船。

岭南多水乡,沟渠纵横,河涌密布,鱼塘连着河涌,河涌连着珠江,珠江连着伶仃洋,海水潮起潮落,江河水涨水浅,一年四季,往复如此。每逢端午,各村各镇都会出动龙舟,秀龙、斗龙、舞龙,锣鼓喧天,龙舟斗艳,是一年中最开心热闹的时节。

一路上遇见都是跑出来玩的孩子,额上用雄黄、朱砂点着圆圆的眉心,挂着五颜六色的香包,连平日里不出门的女客也都涂了胭脂水粉,用桂花油梳了头,十分漂亮,或在岸边,或在桥头,等着看这一年一度的盛会。

到得通济桥上,已近午时,小孩子最爱看的采青节目已经结束,各船都开始放龙头与龙尾。

他看见了自家的游龙船*,十分兴奋地对着船上旗手挥手。(游龙船:不参加比赛,专供表演观赏的龙船)

只见那龙头鎏金,用长金鬃装饰,龙尾通身鳞甲,异常华丽;龙舟上有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罗伞绣满龙凤与八仙图,船中间设一个高高的神楼,配备着大鼓、铜锣与吹鼓手,只等一声令下,便要金鼓齐鸣。

突然间有人拉他衣角,回头见到一张熟悉的脸,圆圆的眼睛,嘟嘟嘴,是隔壁家里开豆腐坊的阿柴,比他小一岁。

“阿港,有艘红船上在演木头戏,《红拂夜奔》,一同去看啊?”

他摇摇头,“不去,我要看龙船。”

“一同去嘛,那些木偶一个个都是活的,手脚会动,眼睛会眨。那红拂女又伶俐又大胆,风尘识英雄,还是绝色佳人哦。”

他听了心里一动——这种英雄美人的戏码,似乎比热闹非凡的龙舟赛更吸引他——便叫了艘船,往阿柴说的那热闹地方去。

一艘红船停在桥下,船上树着两面绣旗,红布帷幔围着简易的木偶戏台,背景上有亭台楼阁,日月烟霞。红船四周早已围了一圈子大小舟筏,等着看戏。

过得一会,锣鼓丝竹声响起,两个木偶便在台上做起戏来。那木偶都是雪白的脸,细长眉毛,两腮桃红,嘴唇涂得像一颗鲜艳欲滴的红豆,唱戏的时候,浓黑的睫毛扑棱棱地在眼睛上扑扇着,蝴蝶一般生动。

那李靖气汹汹唱道“无端春心荡漾,都可谓烦恼自寻”时,四面舟上便一阵阵地笑,红拂女接着娇滴滴声唱:“但不救此堕溷娇花,问你于心何忍”,众人又是一阵笑,水面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阿柴转过脸来看着他道:“阿港,我怎么看你好似台上的公仔,脸白白嘴红红,你要是扮上只怕比省城最红的角还要靓得多呢!”

华港生笑道:“闭上你的嘴啦。”

此时两岸水边,人头攒动,彩旗飞舞,江上龙舟赛已经开始,竞渡场面十分热烈,挠手着统一服饰,于锣鼓声中前俯后仰奋力划桨;人群挤在河边桥头,欢呼呐喊,燃放鞭炮,引得他也分了神去看那“急鼓千槌船竞发,万桡齐举浪低头”的盛况。

正看的入神,红船上突然喧哗起来,只听阿柴急急道:“不好了,这这这又是哪一出?”

他转过头,见黑压压一艘龙船正停在水中央,船上高标罗伞,锦旗林立,十分神气,那踩着踏板,正往红船上走的,他也识得,姓马,是个旗人,在佛山地界做些放贷开赌的营生,众人皆知他官府里有靠山,一般也不愿得罪,只敬而远之。

那人上了红船,一手掀开帷幔,便露出后面两个人来,唱李靖的是个瘦小中年人,唱红拂女的却是个只得十一二岁的少年,乌黑辫子缠在细长脖子上,身材单薄,一张小小瓜子脸,倒比女子还要纤弱。

见有人掀了台,他“哎呀”一声惊呼,抬起一只手去遮脸。

马老板看着少年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少年轻声道:“男的。”

马老板又道:“我不信,你脱了裤子给我看,我就信你。”

少年身体微微颤抖起来,陪着笑道:“大爷讲笑了。”

马老板突然变了脸色:“你看我像讲笑吗?”

船上空气瞬时间似是冻结了,周围小舟小船都开始静悄悄避走。

瘦小的中年人见势不妙,拉了拉少年:“阿青啊,都是男人,你怕什么?”

那少年咬住下唇,脸色涨红,似是马上就要哭出来。

马老板笑嘻嘻道:“这么害羞,是男人么?”伸手便去拉他裤子。

这手一伸出去,却被人挡住了,他抬头一看,是个俊秀的少年,穿着气度,像是有身份的人。

他认出是谁,便皮笑肉不笑地道:“华少爷,原来你也对这种人感兴趣么?”

华港生不禁气结:“你你你,怎好这么欺负人?人家唱戏的不是人么?”

马老板哼了一声,身后窜出两个人来,伸手去扯华港生,他闪避不及,站立不稳,“扑通”一声,落入了江中。

四周船上的人发出惊叫声,阿柴慌忙去寻竹篙捞他,却见旁边一艘船上有人伸出手一把便将他捞了上去,华港生抹了抹脸上的水,见救他的是个身高臂长的陌生人,张口便道:“多谢。”

船舱里传出一个声音:“不用客气。”

声音稚嫩而清脆,他听来觉得似曾相识。

那声音又道:“阿琛,找衣服给他换上,阿万,把那个人丢到水里去。”

舱里出来一个小童扶他,先前那人一个筋斗翻了出去,只听见又一声“扑通”,回头看时,马老板已经不在船板上,却见丈把远的水里波涛翻涌,刚才救他那人正提着马老板的头在水里上下起落,溅出好大一圈水花。

舱里不算太大,布置简单却考究,地毯,长几,香炉,正中一张竹榻。

斜靠在榻上那人,月白衣裳,长发垂腰,眉眼秀丽,下午的阳光斜斜透了几缕进来,照着他头发和皮肤,有种不染尘埃的漂亮。

华港生怔了一怔:“是你?”

“是我。”那孩子笑道,“我们又见面了。”

***TBC***

东南互保:清廷向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督抚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规定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因此东南各省未卷入战事,史称东南互保。